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03 点击次数:158
最近A股市场像被按了暂停键:沪指在3300点附近来回晃荡,成交量缩到日均不足万亿,股民们一边盼着节后行情,一边又怕踩雷。可是老王发现,市场已经悄悄露出两个关键信号,像极了2020年横盘后暴涨的剧本。
港股突然“抢跑”,科技股被疯买
今年一季度,国内公募基金狂砸1016亿加仓港股,创下近三年最高纪录。这些钱不是乱撒的,超60%流向了港股科技板块,尤其是人工智能、半导体这些“未来赛道”。腾讯、美团等龙头股被机构扫货,港股恒生科技指数4月以来涨了12%,比A股创业板猛多了。
港股为啥突然这么香?因为便宜。港股科技股的估值只有A股同行的七成,加上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,外资开始回流。更关键的是,港股和A股的科技板块是联动的:港股涨了,A股的算力、芯片股也跟着躁动。比如中芯国际港股4月涨了15%,A股立马跟涨8%。
银行股涨疯了,可真相不简单
四大行股价最近集体创历史新高,工行、建行年内涨幅超过20%,看着像资金在躲风险?但仔细看数据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目前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6.15%,秒杀理财收益,保险和社保资金一季度加仓银行股超500亿。
银行股大涨背后还有政策预期。4月央行暗示“适时降准”,而银行是利率调整的直接受益者。隐秘的是,大资金可能在用银行股“打掩护”:一边拉指数,一边偷偷调仓到科技和消费。比如4月最后一周,北向资金买入招行12亿,但同时加仓宁德时代18亿、茅台15亿。
历史重演?2020年的剧本正在复制
2020年五一前后,市场也是缩量震荡,沪指在2800点附近趴了1个月。结果节后央行降息+新基建政策出台,大盘一口气冲到3400点。现在的情形像极了当年:银行股护盘(当年是券商暴动),科技股蓄势(当年是5G和新能源),政策预期一触即发。
不过这次也有不同。2020年公募基金单月能卖5000亿,现在靠的是存量资金腾挪;外部风险也更复杂:美联储降息可能推迟,中东局势还在发酵。但核心逻辑没变:政策工具箱里还有降准、特别国债、地产松绑等“弹药”,只要放出一个,市场就能嗨起来。
机构已经动手,这些板块被盯上
中信建投最新报告显示,主动型股票基金4月加仓科技股3.2%,减仓新能源1.8%。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,机构持股比例从15%飙升到22%;AI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,股东人数1个月减少12%,说明筹码正在向大资金集中。
消费板块也在暗流涌动。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.5%,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。白酒龙头茅台一季度净利润增速重回20%,外资连续两周净买入。就连跌了一年的医药板块,也有长春高新、药明康德等业绩超预期的公司被机构捡漏。
散户怎么办?记住这三条血泪教训
第一,别碰业绩暴雷股。4月最后两天,有公司年报一出直接跌停,比如某光伏龙头因存货减值亏了20亿,股价两天蒸发30%。第二,警惕高位题材股,某低空经济概念股4月涨了200%,大股东宣布减持后立马跌停。第三,关注一季报黑马:某工业母机企业净利润暴涨180%,股价却还没启动,这种票可能被错杀。
现在市场就像压紧的弹簧,只差一个引爆点。你是跟着大资金布局,还是继续观望?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。
(数据来源:Wind、中国证券报、上市公司一季报)